快速导航×

基金经理张韡的“沉浸式投资”:天才的护城河还是危险的认知茧房?2025-04-21 18:07:37

  如何定义基金经理的“优秀”,向来并不容易。投资者往往更多纠结于业绩曲线,获得同事或者同行的好评却更为不易。而张韡正好是那种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研究员阶段便备受好评。管理基金以来,不仅过去几年业绩同类排名靠前,内外部评价都很高。

 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,过去三年,张韡管理的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期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4%,汇添富达欣排名6%;过去一年,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排名前20%。(注:数据来自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,过去三年指2022/4/1--2025/3/31,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期在医药医疗健康行业偏股型基金(A类)中排名2/64,汇添富达欣在灵活配置型基金(基准股票比例30%-60%)(A类)中排名23/420;过去一年指2024/4/1--2025/3/31,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在QDII混合基金(A类)中排名9/55)

  “勤奋、专注、前瞻”是张韡的标签。而最让路人甲好奇的是,“前瞻”究竟是怎么炼成的?

  张韡身上有诸多buff,譬如学霸、全球基因编辑技术鼻祖的再传弟子等。然而,投资毕竟是件极为复杂的工作,这些buff大抵可以锦上添花,却未必与投资成败有必然的逻辑联系。

基金经理张韡的“沉浸式投资”:天才的护城河还是危险的认知茧房?

  猛将必发于卒伍。张韡的投资生涯始于汇添富,从医药研究员、高级医药研究员,一直干到医药行业研究组组长。研究员时期的一些事迹,大概可以解释内部信心的来源。

  2020年,张韡提示卖出疫苗行业,彼时正值相关公司股价接近峰值的节点。在她看来,当时所有疫苗的存量大品种都已经演绎得比较充分,正值经典的“卖点”。之所以如此笃定,皆因对于行业的长期跟踪。事实上,2016年推荐疫苗行业的也是张韡。

  当然,市场上咋咋呼呼的“末日博士”和“牛市旗手”常有,他们的观点却往往不太会被重视。究其根源,还是因为他们主要负责输出观点,却并不会因为误判而付出代价,“大胆”是很天然的。而机构投资者需要投入真金白银,误判伴随着真实的亏损。张韡性格并不莽撞,也不喜欢危言耸听,恰恰相反,她特别容易自我怀疑。

  有意思的是,一个喜欢自我怀疑和自我挑战的人,一旦发出某种明确信号,反而特别容易引发注目。股市往往充斥着各种噪音,张韡却致力于“闹中取静”。当然,这也符合汇添富的“传统”,有位投研领导总结过,股市的信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边际信息,涨了能给出一堆利好,跌了则给出一堆利空;另一类信息直指行业、公司本身,会琢磨其本质的商业模式,或探讨其长期的成长性。

  边际信息的数量很多,却未必有很大的价值。而在张韡看来,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价值,往往取决于其独立研判。而在资本市场,线年,某生长激素龙头公司连续3天跌停,这家上市公司是汇添富的重仓品种,而这次黑天鹅主要是受子公司拖累。推荐这只股票的张韡,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。第二个跌停时,张韡将该公司过去7年的相关公告与文件全部翻了一遍,证明这家子公司当时分离出去的时候,整个上市流程是完整的。

  接近事件的“真相”后,张韡悬着的心落地了。在第三个跌停板,她建议加仓。事实上,后来这家公司被证明是罕见的“十倍股”。在市场恐慌的时候,冷静做出了接近真相的判断,这次经历无疑极大增强了张韡的信心,也影响了其后来的投资习惯。

  张韡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:大概70%的时间用作独立研究,剩下的30%的时间来处理日常的例行公事。这种时间分配比例,可以看出她对深度研究的价值深信不疑。

  有机构客户说:用长久期打短久期是一个蓝海。张韡听到后,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。市场确实短期定价过于充分,而长期定价不够充分,高质量的研究也颇为稀缺,而恰恰是这种现状,让擅长长期定价的投资者有了更多的收益空间。

  研而优则投。2021年3月,张韡开始担任汇添富健康生活的基金经理。她的基金经理生涯,在起点便遭遇了医药板块深度调整的漫漫长路。自张韡担任基金以来,沪深300指数跌了超过20%,医药板块同样遭遇了长期回调,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超过35%。

  张韡的组合却让人颇为安心,在下跌行情中也极少踩雷。目前,张韡共管理6只产品,其中管理超过一年的产品在最近一年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,全部创造了较好的Alpha。

  数据来源:业绩经托管行复核,业绩基准来源于汇添富,数据区间为2024/4/17-2025/4/16。历年业绩详见风险提示。

  2023年中,医药板块经历了又一轮回调,市场信心陷入低迷,张韡却判断“黄金坑”已经出现。她积极发声,给机构客户做路演。除了增持自己管理的基金外,还安利公司领导与同事入手。

  张韡回忆,虽然当时市场的赚钱效应并不明显,但背后的逻辑已经悄然变化,“我自己认为是反转”。2021-2022年的医药回调,是医药行业经历2018-2020年的大牛市之后,从产业到股价的一个调整周期,整体来说没有非常明确的投资方向。

  而从2023年开始,新的主线慢慢明朗。只是在下跌行情中,医药行业的“长坡厚雪”常常被无视。张韡认为,医药行业永远有需求,因为老龄化的大背景,市场永远存在。真正的考验,往往在于有没有好的产品或技术。

  因此,每一波医药的创新周期,需要在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层面,有一些“从0到1”的突破,能够打开一些新的市场,这个市场正是下一个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。2023年以后,创新药的投资逻辑在产业端得到持续验证和加强,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也开始体现长期成长空间。产业逻辑驱动的行情,往往不会在短期走完。

  张韡表示,回过头看自己过往亲历的几次黑天鹅,就会找到熟悉的感觉。其一,2016年的“722核查”,很多创新药公司都跌停,看似凄凄惨惨戚戚,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创新药元年;其二,2018年遭遇的疫苗黑天鹅。短期股价同样大幅回调,但彼时疫苗产业的逻辑,并没有走完,并在2018年到2020年出了一波大行情。

  “越是恐慌的时候,越是要尊重常识。”张韡表示。而越是如此,在下跌时就越是敢买入。

  张韡研究生阶段在康奈尔,曾师从全球基因编辑技术鼻祖的嫡传弟子。这段科研经历,对其投资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  “较真”是张韡身上的标签之一。在研究员阶段,张韡很少参考别人的纪要写报告,也不喜欢汇编卖方观点。恰恰相反,张韡会翻阅大量公告,搭建模型,然后独立地去上市公司调研。

  之所以“较真”,是因其认为真相对投资很重要。在张韡看来,股价涨跌,并不能说明洞察了真相,很可能是涨错了,也可能会跌错了,错误的判断偶尔也能给投资带来收益,但问题是很难持续。上市公司的价值有一个“锚”,这个“锚”才是判断买点或者卖点的关键。

  “研究员阶段,我推的票数量不多,但确定性很高。”张韡喜欢从行业和公司的角度出发,判断预期能不能兑现的问题。

  在张韡看来,在汇添富的研究员经历非常宝贵。汇添富的医药投资在行业有独特地位,汇添富医药保健是公募首只医药基金,后来还推出了首只美股医药QDII、电竞竞猜下载首只港股医药QDII,整体来说都非常前瞻。

  在进入汇添富之前,张韡虽然有技术背景,但从买方的角度,如何做公司研究、如何做行业研究、研究如何向投资转化、如何选股、如何做组合等一系列问题,都是在汇添富耳濡目染之后逐渐成长起来。

  “研究员阶段,养成了把一个产业研究明白,然后把公司研究明白,独立判断、看深入、看长远的一个习惯。”张韡入司面对的便是公司大规模的医药基金,这种规模意味着需要适度对抗市场。对于大块头来说,某一个季度的业绩超预期并没有太多意义,买入和卖出的冲击成本很大。张韡坦言,至今仍未养成跟踪公司短期业绩的习惯。

  而当张韡的管理规模不断膨胀之后,她的应对颇为从容,这亦与其研究习惯有一定关联。过往的深度研究,让张韡对于覆盖过的大市值公司,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,很少丢分。此外,张韡会持续的翻石头,去找一些小市值公司,也为组合贡献了不少超额收益。

  有趣的是,即便是极为看好的标的,张韡往往也不会“all-in”。在她看来,新药研发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,会有失败。在中国做新药研发,多少可以参考一些海外成功的靶点,成功率稍微高一点,但也并非全无风险。因此,张韡买创新药也往往会在一个确定性比较高的安全边际来买。

  在张韡看来,一个基金经理的组合终究要和自己的性格自洽。而自认保守派的张韡,宁愿放过一些机会,也不愿将组合置于险地。

 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,顶级基金经理的沉浸不是封闭,而是打造“认知棱镜”既能过滤市场噪音,又能折射真实光谱。张韡用过去三年排名前4%的业绩证明,真正的沉浸式投资是建立在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之上,既要有钻进兔子洞的勇气,更要掌握跳出迷宫的地图。